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:青脚鹬
青脚鹬(学名:Tringa nebularia)是鸻形目鹬科的鸟类。体长30-35厘米,翼展53-60厘米,体重140-270克,寿命12年。

形态特征
青脚鹬上体灰黑色,有黑色轴斑和白色羽缘。下体白色,前颈和胸部有黑色纵斑。嘴微上翘,腿长近绿色。虹膜黑褐色,嘴较长,基部较粗,往尖端逐渐变细和向上倾斜。颜色基部为蓝灰色或绿灰色,尖端黑色。脚淡灰绿色,草绿色或青绿色。有时为黄绿色或暗黄色。飞行时脚伸出尾端甚长。
生活习性
青脚鹬在中国主要为旅鸟和冬候鸟。秋季迁来中国的时间在9-10月。春季迁离中国的时间在4-5月。常栖息于苔原森林和亚高山杨桦矮曲林地带的湖泊、河流、水塘和沼泽地带。主要以虾、蟹、小鱼、螺、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。常单独或成对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,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深水中。能通过突然急速奔跑,冲向鱼群的方式巧妙的追捕鱼群,也善于成群围捕鱼群。
繁殖方式
青脚鹬的繁殖期为5-7月。雄鸟通常较雌鸟早到达繁殖地,并在湖边和沼泽地带等待其从前的配偶和与之配对。常站在枯树顶端或枝桠上发出求偶叫声。营巢于林中或林缘地带的湖泊、溪流岸边和沼泽地上,也营巢于无树平原水域边的开阔苔原草地上。巢多置于树椿或靠近枯树脚下和沼泽中的土丘上。巢系地上的一凹坑,内放少许苔藓和枯草。雌雄轮流孵卵,但以雌鸟为主,雄鸟协助和负责警卫。常栖于巢附近树上,保卫着巢。孵化期24-25天。雏鸟早成性。雏鸟出壳后不久即能行走和奔跑,大约30天左右即能飞行。
保护现状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——无危(LC)。
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(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栖息地质量,种群规模,分布区域碎片化)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