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态特征
体长而侧扁;头小,呈锤形;口下位;下颌前缘有薄的角质;无须。眼较大,侧上位。鼻孔位于吻背侧。鳞中大。侧线完全,在胸鳍上方略下弯,向后伸人尾柄中央。体背部为灰黑色,体背侧淡灰绿色,腹部及体下侧为银白色。鳃盖有明显的橘黄色斑块。胸、腹、臀鳍基部呈浅黄色,背鳍呈灰色,尾鳍呈灰黑色。虹彩肌银白色。腹膜黑褐色。
生活习性
通常栖息于江、湖的中下层,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化边缘。银鲴适应性强,属广温性淡水鱼类。在池底或底泥中刮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。在自然条件下银鲴以腐屑底泥为主食,同时也摄食硅藻和固着藻类。在人工养殖条件下,春、夏季以腐屑底泥为主食,兼食少量固着藻类,秋、冬季则完全以腐屑底泥为食。银鲴不耐低氧,水中溶解氧量低时比其他鱼类容易浮头。
繁殖方式
银鲴的2年鱼可达性成熟,一年产卵一次,4~6月在流水中产卵,卵漂流性。黏性卵,呈淡黄色。产卵场多在浅滩流水处。
保护现状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 2012年ver 3.1——无危(LC)。
主要价值
银鲴肉厚味美,富含脂肪、钙,食用价值较高,其含肉率为68%~75.1%,粗蛋白17.53%~19. 5%,粗脂肪1.54%~2.1%。衡阳人习惯于冬天将鱼肉烟熏后洒上酒料腌制,密封于坛中,久存不坏,作为待客之珍馔。